谷雨时节,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师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、匠心之韵,4月17日,电子工程系师生跟随学校劳动实践课程组一行走进南京高淳“青茶空间”校外劳动实践基地,开展了一场全过程动手参与的“谷雨采茶、制茶、品茶”劳动实践活动。
采青于野,躬耕自然。活动伊始,师生们身着传统斗笠和竹篓,置身于“青茶空间”户外茶园。翠色茶垄间,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师生们介绍了茶树的品种、生长环境以及采摘技巧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师生们纷纷化身“采茶人”,穿梭在茶树间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鲜嫩的茶叶。在采摘过程中,大家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,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,田园气息与现代活力的交织,构成一幅生动的谷雨采茶图。
初焙火韵,铁锅生香。采摘后的鲜叶经过摊晾,进入手工制茶环节,迎来首道热工序——炒茶。师生们双手在高温铁锅中翻动鲜叶,木制圆盘与金属控温装置辅助控火,茶叶在滚烫中析出清香。南机电学子将课堂中学到的精密操作思维融入手法,以温度与力度诠释“火候即技艺”的古训。
冷揉塑形,匠心定味。炒青后的茶叶转入冷揉环节,在竹编簸箕中,师生们用手指轻压茶叶,揉捻塑造成条索状。师生们忙碌的身影与专注的眼神构成全场焦点,金属器械与古法竹器的碰撞,映照出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。
复焙提香,终成佳茗。最后工序中,茶叶回锅复炒至干燥,控温设备嗡鸣声中,茶叶色泽渐由嫩绿转为乌润,茶香氤氲弥漫车间。师生们协作把控火候与手法,将鲜叶蜕变为条索紧结的青茶,完成从枝头到茶盏的生命旅程。
师生们纷纷动手参与制茶过程,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,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进步。电子工程系的刘雯娣同学表示:“以前只知道喝茶,却不知道一杯茶背后要经过这么多复杂的工序。今天亲身体验了制茶过程,才真正明白了劳动的价值和匠心的意义。”带队的禹花宁老师也感慨道:“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传统制茶工艺,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,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,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。”活动尾声,师生合影留念于体验馆前,竹篓、斗笠与欢笑定格成春日最美风景。
从茶园到茶盏,从指尖温度到数字赋能,电子工程系师生通过参加高淳“青茶空间”校外实践基地的传统制茶工艺活动,培养了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精神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,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焕发新生,更在谷雨时节播撒下传统文化传承的科技新芽。
图:朱常辉
文:禹花宁
审核:叶绘